零点小书屋

大唐轶事(第2页/共2页)

拔野古、仆骨、奚等酋长也帅部众降唐。太宗又以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,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,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,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,合兵十多万,全部受李靖节度,分道出击突厥。

注释

文化纪事

陆德明撰《经典释文》

《经典释文》共三十卷。首为《序录》,综述经学传授源流;继释《周易》、《古文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三礼》、《三传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各经。并袭魏、晋学风,兼列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于“经典”。所采汉、魏、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,兼载诸儒训诂、考证各本异同。陆德明(约五五0至六三0),为唐代的经学家、训诂学家,苏州吴(今江苏吴县人)。隋炀帝时,擢为秘书学士,迁国子助教。入唐,任国子博士。

杂谭轶事

东谢、南谢酋长朝唐

贞观三年(六三0)闰十二月,东谢酋长谢元深、南谢酋长谢强朝唐。东谢、南谢是南蛮的分支,分布在黔西。唐太宗下诏以东谢之地为应州(今贵州德江县境),南谢之地为庄州(今贵州境内),隶属于黔州都督。

牂牁、党项附唐

贞观三年(六三0)闰十二月,牂牁酋长谢能羽及兖州蛮向唐入贡。太宗诏以牂牁之地为牂州。党项酋长细封步赖降唐,唐以其地为轨州,以党项各部酋长为刺史,党项各部分散在三千里的范围内,每姓为一部,各自为政,细封氏、费听氏、往利氏、颇超氏、野辞氏、旁当氏、米擒氏、拓跋氏都是大姓,听说步赖被唐礼待,各部都来降唐,唐朝以这些地方为崌、奉、岩、远四州。

突厥康苏密携萧后等人降唐

贞观四年(六三0)正月,李靖率三千骑自马邑进驻恶阳岭,夜袭定襄,大败突厥。颉利可汗大惊,迁牙帐于碛口。颉利的亲信康苏密以隋炀帝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降唐。

唐军大败颉利可汗

贞观四年(六三0)正月,李世勣兵出云中(今山西大同市),与突厥在白道(今内蒙呼和浩特市西)激战,大败突厥,李靖又在阴山再败颉利可汗。颉利逃至铁山(今阴山北部),还有军队几万人,派执失思力拜见唐太宗,请求内附唐朝。颉利也自请入朝。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去抚慰,又下诏命李靖前去迎接颉利。颉利外示降服,实际上欲等力量稍有恢复再逃入漠北。李靖带兵与李世勣会师白道,二大将商议突袭颉利。李靖带兵趁夜出发,李世勣在后,在阴山俘虏突厥一千多帐。李靖派苏定方为先锋突袭颉利,颉利逃走,李靖大军到后,突厥溃败。唐俭逃回。李靖杀死突厥一万多人,俘虏十万多人,获牲畜数十万头,杀死隋义成公主,将其子叠罗施活捉。颉利率部众欲渡守大漠,李世勣驻军碛口,颉利没能渡过,其大酋长纷纷降唐,李世勣也俘虏了五万多人。占领自阴山以北到沙漠的广大土地。

唐太宗称天可汗

贞观四年(六三0)三月,各族君长都到长安请唐太宗称天可汗,唐太宗笑道:“我为大唐天子,难道又为可汗之事吗?”但此后唐太宗赐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都用“天可汗”的称号。

唐俘颉利可汗

原先始毕可汗以启民可汗同母弟苏尼失(即颉利之叔)为沙钵罗设,督统部落五万家,建牙帐于灵州西北。颉利政局混乱,苏尼失依然没有反叛之心。突利降唐后,颉利立苏尼失为小可汗。颉利战败,前去投奔苏尼失,将要逃奔吐谷浑。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带兵进逼苏尼失,要他生擒颉利。颉利带着几名骑兵逃走,被苏尼失抓获。贞观四年(六三0)三月,唐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突至苏尼失兵营,俘颉利,送往长安。苏尼失随之降唐。于是漠南之地尽为唐有。四月,颉利到长安,太宗痛责颉利不守盟约,多行不法,致使政局混乱。太上皇曾受突厥之辱,听说擒获颉利,召集太宗与贵臣十多人以及诸王、妃、公主在凌烟阁设酒庆祝,高祖喝到兴头上自弹琵琶,太宗随乐起舞,公卿大臣起身祝寿,至夜始罢。

唐安置突厥降众

唐灭东突厥后,投降唐朝的突厥有十万多人,太宗最终采用温彦博安置突厥降众的策略:“全其部落”以实空虚之地”,将突厥降众安置在幽州到灵州(今宁夏灵武南)一带;分突利故地设置顺、佑、化、长四州都督府;又分颉利故地为六州,置定襄、云中两都督府,以突利为顺州都督,以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,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。唐太宗为嘉奖思摩对颉利的忠心,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,不久又委他为北开州都督,使他统帅颉利原来的部众。又拜右卫大将军史大奈(突厥人,赐姓史)为丰州都督,其余酋长都拜将军中郎将,共计拜五品以上官的一百多人。突厥人入居长安的多达近万家。

定品官服色

贞观四年(六三0)八月,太宗诏令有关官属制定官吏的服色,规定:三品以上官员服紫,四、五品服绯,六、七品服绿,八品服青,妇人服饰随其夫色。

伊吾城主朝唐

贞观四年(六三0)九月,伊吾城主到长安朝唐。先是伊吾内属,隋于其地设置伊吾郡;隋末,城主向突厥称臣。颉利被唐攻灭后,伊吾城主率他所属的七城降唐,唐朝在伊吾设置西伊州(今新疆哈密)。

张俭安集思结部落

贞观四年(六三0)九月时,思结(铁勒十五部之一)部落贫困饥乏。唐朔州刺史张俭招集思结部落来朔州(今山西朔县)。对其不愿来者,仍令居碛北。后张俭劝思结迁往代州(今山西代县),思结部落仍无叛者。张俭又劝其营田,喜获丰收,又请求与思结和籴,充实边储。思结部落很高兴,营田转力,唐朝边防也因之得到巩固。

太宗诏除鞭背刑

太宗阅读中医著作《明堂针灸书》后,认为人的五脏都归结在背部。于是于贞观四年(六三0)十一月下令,此后审讯犯人,不得鞭击背部。

太宗与大臣论“教化”

唐太宗刚即位时,曾同诸位大臣讨论“教化”问题。太宗认为大乱之后,人民不易接受教化。魏征反对这种看法,认为大乱之后的百姓尝尽愁苦,更易受“化”,封德彝主张任用法律手段压服人民,魏征则主张用潜移默化、与民休息的方法怀柔百姓。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意见。所以,到贞观四年(六三0),全国丰收,流散到各地的百姓回归故里,米每斗不超过三、四钱,一年仅判处了二十九人死刑。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讲,这些都应归功于魏征的“偃武修文,天朝既安,四夷自服”的策略。

西突厥肆叶护为大可汗

西突厥肆叶护可汗乃前可汗之子,被众人拥戴,莫贺咄可汗所属各部酋长多叛归肆叶护。肆叶护率兵攻打莫贺咄,莫贺咄战败,逃到金山,被泥孰设杀死,西突厥各部于贞观四年(六三0)末共同推举肆叶护为大可汗。

日本第一次遣唐使

贞观四年(六三0)八月,日本遣使犬上三田耜(亦作御田锹)、药师惠日等来唐,是为日本第一次遣唐使。此前犬上三田耜曾于隋大业十年、十一年遣隋。

。</p>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